老年訓練新篇章:90歲長者的重訓之旅

台灣的平均壽命為80.4歲,其中男性為77.3歲,女性為83.7歲,創下歷史新高,並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。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調查,2018年,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已達14.5%,正式踏入高齡社會。預計到2026年,這一比例將超過20%,使台灣成為「超高齡社會」,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年長者。

長壽成為常態,開創新的人生階段

在這個時代,人類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長。得益於科技的發展,人類的壽命已經延長再延長。如果你現在年滿50歲,那麼你可能還有30到40年的美好人生需要規劃。因此,人類的中年階段變得更加緩慢,而該去思考在新的階段,未來承載著無限的可能。


90歲的伯伯舉起六角槓
圖/比安訓練運動工作室

延年益壽?還是延長疾病?

當今社會,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,人類的壽命不會是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。因此,如何在晚年保持健康和活力,盡可能地提高生活品質成為了人人關心的焦點。我們將通過一位90歲學員的重訓經驗,探討中老年人進行鍛煉的必要性、方法和注意事項,期望對健康生活提供有益的建議。

改善體能和心理狀態

年齡漸漸增長,人體的肌肉、骨質、神經系統等逐漸流失與退化。通過重訓鍛煉身體,可以漸漸幫助90歲的伯伯找回身體的力量、靈活性和自信,才更有機會揮別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的停滯生活。訓練給到人體的幫助是增加肌肉質量、提升骨密度,降低骨折的風險,也會提高心理的抗壓能力,進而減緩焦慮。規律運動和訓練的老年人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較好,由於他們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度,身體狀況也相對良好,對生活持有正向的態度,也無需過多擔心成為子女的負擔,雙方都能享受到更好品質的生活。

長輩重訓的必須事項

個別化的訓練:依據肌力和體能狀況、目標和興趣,制定一個合適的重訓計劃。每一位學員的身體狀況都不盡相同,即便需要練的動作是同樣的,但在進度上的編排也會有所差異。

維持適當的頻率:長輩應每周進行至少 1 次重訓,每次訓練時間為60分鐘。同時,應監控疲勞度,避免過度負荷,以免身體不堪負荷。疲勞是訓練的副產物,並非所有疲勞都意味著有效的訓練效果,也就是說疲勞並不與「效果」劃上等號,只追求疲勞感的訓練往往是不盡人意的。

保持合適的強度:訓練刺激佔身體最大能力的百分比,即是強度。訓練強度代表的是一個刺激對受訓者而言的強度和刺激程度,想要抵抗老化過程中的肌肉流失,至少需要約65~85%以上的訓練強度,因為訓練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訓練強度的影響。如果說強度不到位,很有可能落到低強度疲勞的陷阱,只收穫了疲勞而進步卻有限。

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量:隨著身體能力向上適應,可以替長輩逐步增加訓練量。例如,可適當增加重量或組數以提昇總體訓練量。

醫療人員專業的篩檢:藉由醫療篩檢過濾掉可能的潛在風險,審慎地把訓練這件事做到最安全。

引導長輩保持樂觀的心態:進行重訓過程中,保持樂觀的心態十分重要。不要刻意的設定結果目標,而對著目標窮追猛打,而是要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,身體狀況會得到顯著改善。

對於90歲的長輩來說,開始重訓鍛煉不僅能夠改善體能和心理狀態,還能促進健康、增強抵抗力以及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等。然而,在進行重訓過程中,長者應該注意選擇適當的設備和動作、挑選合格適任的教練,保持適當的頻率和強度,同時在專業指導下進行。通過科學化的訓練方式,長輩們將能夠在晚年享受到更高品質的生活。

延伸閱讀

適合各年齡層的肌力訓練:讓身體更強壯、健康的運動方案